就在近日,沈飞六代机歼50细节首次曝光,其前起落架下赫然装着一套与众不同的金属挂件,而这个金属挂件就是牵引钩,美军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中国南北六代机是分别为空军、海军而设计研发的,沈飞的歼50将是全球首款舰载六代机。
航母舰载机必须装备牵引钩(或称着舰钩、尾钩),这是由其特殊且严苛的着舰环境决定的核心需求。关键在于航母甲板极其有限的空间无法为高速降落的战机提供足够的滑行减速距离,必须依赖外力强制制动。
现代大型航母的飞行甲板长度通常在300米左右(如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约为333米),而舰载机着舰的有效制动区域通常不足100米。相比之下,陆基同类型战斗机降落至少需要2000米以上的跑道。在如此短的距离内,仅凭飞机自身的刹车系统和发动机反推装置产生的制动力,完全不足以让一架以约250公里/小时(约150节)高速、携带数吨乃至十几吨重量降落的战机安全停下,必然冲出甲板坠海。为了解决空间不足的致命问题,航母配备了阻拦索系统。
阻拦索系统基本是在其降落区的尾段,由4根阻拦索组成,舰载机尾部的牵引钩就是专为钩挂这些阻拦索而设计的。飞行员操纵飞机以精确的下滑道和姿态进场,目标是让牵引钩挂住其中一根阻拦索,飞机降落的时候牵引钩要钩住其中一根才能正常降落。其中钩住第 2~3根为完美降落。一旦舰载机的尾钩没有钩住阻拦索,他还要复飞。
一旦挂索成功,飞机巨大的动能(根据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数据,一架满载的F/A-18E/F着舰时动能可达数千万焦耳)通过阻拦索传递给甲板下的能量吸收装置。阻拦系统在极短距离内(通常2-3秒内,滑行距离仅约90-110米)将飞机的速度强制降至零。
目前,比较典型的阻拦系统是美国航母普遍采用的MK7液压阻拦系统。MK7使用了滑轮缓冲装置,可充分消减飞机挂索的钢索张力峰值,并消除阻拦过程中因滑轮转速不同而引起的钢索振颤。它适用范围广,重量变化较大的飞机可以在该系统作用下实现相同距离内着舰降落,可以说阻拦系统是舰载机能在如此短的甲板上安全停住的唯一可靠方式。
因此,歼50牵引钩的曝光也坐实了它是专为海军研发的舰载六代机,歼35的气动布局非常特殊,沈飞六代机的气动布局为两侧进气、兰姆达主翼,兰姆达翼构型是典型的高空高速高机动战斗机。
而且歼50还疑似采用了全动翼尖技术,这并非简单的“可动翼面”,而是通过将传统固定翼尖与飞控系统深度整合,实现气动布局的动态重构。这样设计的结果就是在隐身性和机动性上肯定有极致的追求,翼尖偏转时通过特殊铰链结构保持雷达散射截面(RCS)连续性,解决了传统舵面隐身缺陷,动态偏转过程中,RCS波动幅度被抑制在±3dBsm以内(美军F-35襟翼偏转时波动达±12dBsm)。
从这我们就可以知道,歼50的设计是非常激进的,其通过可变几何边条、肋下DSI进气道与全动翼尖的兰姆达机翼的三重协同,实现了RCS小于0.001㎡宽频全向隐身、苛刻的航母短距起降、以及2.2~2.5马赫巡航速度约束下的,飞发一体与翼身融合的革命性设计突破。而这美军是绝对没有办法做到的,因为美军没有高超音速风洞。可变翼尖战机的气动特性复杂,需要进行大量的风洞试验来获取准确的气动数据,以优化设计和验证性能。然而,由于可变垂尾的变形增加了模型的复杂度和试验的变量,对风洞的试验条件、测量精度和数据处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先进的风洞技术,根本不可能完成气动布局的设计。
歼50在配合其巨大的弹舱,携带中国正在研制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就可以在敌军航母打击群范围之外,发射高超音速空空导弹,以9马赫的速度直接摧毁敌航母舰载机,而舰载机是航母打击群的核心作战力。
可以说,歼50凭借着更大的作战半径、广谱隐身能力、体系化协同与对敌舰载战斗群的“降维打击”能力,一旦服役,将会彻底打破当前西太平洋舰载战斗机的技术平衡。因为歼35,美军还可以嘴硬不是F35的对手,但是在面对歼50巨大的代差优势下,美军也找不出任何理由反驳。
中国同时研发双型六代机,而且都各有特点,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强大的航空工业底蕴,当前,波音的F45连原型机都没有,可以预见,美军的制空权快要易主了。
上一篇 影响李晓旭退役!辽篮锁定新外援,场均20+8,去年和杨鸣发生口角
下一篇 没有了